太原信息网-351030资讯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东晋时代都有哪些北伐,为什么都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是什么?

网络整理 2019-04-30 最新信息

东晋,从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司马睿在建康建立政权的时间实际是在公元311年,当时西晋处于崩溃边缘,但没有明确灭亡。东晋建立的时间一般被视为司马睿称帝的时间,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

晋元帝司马睿原本属于东海王司马越一派,镇守下邳。当时江东地区很少受到中原战乱的影响而且财富充足富裕,但由于该地区出身的人在西晋时期没有得到重用,不得志于朝廷,所以这些人甚至想要光复吴国。吴国的氏族以义兴郡的周氏以及吴兴郡的沈氏并称为江东两大豪族,其次就是吴郡的朱氏、张氏、顾氏、陆氏四大氏族。

西晋时期,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和永嘉四年(公元310年)间,江南发生三次叛乱,都由义兴郡周氏的周玘所平定,使得江南得以稳定,史称三定江南。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将镇守之地改为建康。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政策稳定政权。王导凭借当地的名士顾荣、贺循作为榜样,进而获得了江东世族的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以及皇族南迁,在王导的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各州依次归附,东晋得以偏安。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陷入了分裂混战时代,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和汉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

从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建兴四年(公元316年)灭掉西晋,到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巴氐族建立的成汉政权,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除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魏国、丁灵翟氏建立的魏国、武都氐族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国五个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从北方南迁的人民时常怀念家乡,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

东晋时代都有哪些北伐,为什么都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是什么?

那么,东晋时代都有哪些北伐,为什么都以失败告终?

一、祖逖

东晋初期,朝廷采取以攻为守的态度抵御北方。公元317年祖逖意图北伐,晋元帝只有给予少量军队,命他相机进取。他招募流民建立军队,并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的军队隔河相持。但由于东晋发生内乱,朝廷又担心他威望太高,于公元321年派戴渊为总督节制,以致收复河北的计划无疾而终,祖逖忧愤而死,失地得而复失。

二、庾氏兄弟

晋成帝时,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们以荆州为中心,意图发动北伐。但是因为朝廷抵制,所以没有实现。

三、褚裒

公元349年,后赵的石虎驾崩,东晋朝廷派遣褚裒北伐,失败。

四、殷浩

公元352年,殷浩联合羌族将领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击败。

公元353年,殷浩再次北伐,被姚襄所袭击。

五、桓温

庾氏兄弟相继去世后,荆州刺史由桓温担任。公元346年晋穆帝时,桓温讨伐成汉。公元347年,成汉被灭,桓温声威大震,东晋朝廷疑惧,引用虚名很大的清谈家殷浩参与朝政,专和桓温作对。

公元354年2月,桓温北伐前秦,但由于苻健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并打败了晋军,最后桓温缺粮而撤退。

公元356年,桓温讨伐河南姚襄,击溃姚襄军并收复洛阳,修葺拜谒皇陵。

公元358年,他建议迁都洛阳,但遭到世族反对。等到晋哀帝和晋废帝相继为帝之后,桓温已经控制了朝廷。当时北方呈现前秦前燕两强的局势,洛阳为前燕占领。

公元369年,桓温为了准备篡位,开始讨伐前燕。当时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浚县附近)与燕将慕容垂对峙,最后晋军因缺粮而撤军,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

公元371年桓温废掉晋帝司马奕,史称晋废帝。贬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第二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

公元373年桓温要求“九锡”,有代替晋国的意图。大臣谢安、王坦之拖延此事,不久桓温病死,东晋得以保存。

六、谢安

淝水之战,东晋大败前秦,取得全面胜利。战后,东晋谢安都督诸州军事,准备北伐支离破碎的前秦。

公元384年,谢安命谢玄、桓石虔率军北伐,谢玄等人自广陵北上,攻克鄄城、广固等地,并修建青州派(水利工程)以运送粮草。此次战役收复山东、河南一带,将领土划至黄河以南。荆州军也成功收复四川、襄阳一带。谢玄继续北上,前锋刘牢之一度打到邺城。但专政朝廷的司马道子忌讳谢氏功高,令谢玄回镇淮阴,最后北伐功败垂成。

七、刘裕

东晋兴元二年(公元404年),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第二年,拥戴晋安帝复位,并且控制东晋朝政。刘裕灭桓氏后,要取消司马氏皇帝的名号,还必须自己先取得更高的威望。因此,刘裕为灭晋而进行北伐。同时也为消灭国内割据势力而进行统一战争。

公元409年,刘裕进攻南燕。

公元410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山东益都县),灭南燕,收复青州。卢循乘刘裕北伐,率军向建康进攻,刘裕亲率精兵回建康,击败卢循。

公元411年,收复广州。

公元412年,攻破江陵城,杀割据者刘毅。

公元413年,刘裕排遣将军朱龄石收复成都,杀割据者谯纵。

公元415年,刘裕派遣将军王镇恶攻克襄阳,驱逐割据者司马休之。东晋境内在刘裕势力下全部统一了。

公元416年,刘裕率领将军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等分五路,水陆并进,攻克后秦,沿途收复滑台(滑县)、许昌、洛阳等重镇。

公元417年,刘裕军攻破长安,灭后秦国。刘裕攻下长安后,本打算在长安休息,准备继续北伐,不想十一月,刘裕最重要的心腹和谋臣,坐镇京城的前将军刘穆之突然去世,刘裕后院起火,顿感后路无托的危险,于是留下一万人,率主力部队回师彭城。一年半后,留守长安的将领发生内讧,夏国赫连勃勃趁虚而入,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得而复失。刘宋军队退至潼关。

经过两次北伐,潼关以西的关中地虽然得而复失,但黄河以南,山东全境,关东,淮北地已为刘裕占有,划入南朝版图,“七分天下,而有其四”,这是祖逖、桓温、谢安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

刘裕完成了一些列的军事上政治上的措施,东晋朝显然再也没有存在的余地了。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至此灭亡。

那么,东晋的几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一、作壁上观

自从西晋怀帝从祖弟琅琊王司马睿迁移到建康之后,王氏——司马睿政治集团开始对中原播乱的京都洛阳以及长安流亡政权作壁上观,表现出极度消极的小富即安的心理。曾参与、目睹八王之乱权利分配的王马集团,多少延续着各王角逐权利的争斗,实际上深受原东海王势力影响的司马睿也不可能会去除司马氏唯权是图、不顾手足的阴暗心理,以此主观上决定了琅琊王勤王中原、关中的虚伪性。当时司马氏、王氏还没有在原来东吴士族中建立威信,客观上也决定了该集团也不可能尽心尽力地发兵中原和匈奴汉军交战,何况有冒险之虞,所以表现为偷安于江东。

二、地理位置决定了偏安南方是为首选

南方地势险要,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十分易于防守,有战略的优势。自淝水之战胜利后,南北的局势稳定,南北疆界大致以长江为分界线。南方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商贸频繁,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增加国库的收入。

三、只专注在江东内部的权利分配上,从来不作北伐的准备,而且还反对有人主张北伐

晋元帝只想做个偏安的皇帝,王导也只想建立一个王氏当权的小朝廷,他们的目光专注在江东内部的权利分配上,从来不作北伐的准备,而且还反对有人主张北伐。晋元帝将要称帝,周嵩上书劝他整军讲武,收复失地,那时候称皇帝不算迟。周嵩说忠直话,几乎被杀死。熊远要求朝廷改正过失,说不能派遣军队北伐是一大失误,朝官们忘记国耻,以游戏酒食为正务是第二大失误。熊远说忠直话,掉了京官出去做地方官。谁主张北伐,谁就被排斥,至于实行北伐的祖逖,当然要遭到冷酷地对待。

四、南北士族之间矛盾重重

西晋灭掉吴国后,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途艰难。荆州江南无一人担任京城官职。南方士族对中原士族的独霸仕途,当然不能满意。王导想在吴国境内建立以中原士族为骨干的东晋朝,联络南方士族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事务。晋元帝刚到建康的时候,南方士族都不理他,过了大半年还没有人来求见。王导很担心,和从兄王敦商议,替晋元帝制造威望。王导对晋元帝说,顾荣贺循是南方士族的首领,招这两个人来任职,其余士人自然都来了。晋元帝使王导亲自去招顾、贺,二人应命来见晋元帝。从此,南方士族归附,成为东晋政权的一个构成部分。

建兴五年(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廷,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但晋朝廷稳定后大量引用侨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压抑江东世族。使周玘等江东世族不满,有意叛变,但事情败露没有成功。后来朝廷分化周、沈二氏,使其先后崩溃,并将亲晋的朱、张、顾、陆四氏次第升迁。然而,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姓、江东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

五、世族与朝廷的分庭抗礼以及朝廷与方镇的对立促使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始终动荡不安

东晋统治集团内部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室和几个强大士族之间的矛盾。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荣,不干涉强大士族的权利,那么,各种势力相对平衡,政治上呈现正常的局面。反之,帝室企图增强自己的权力,因而引起强大士族的不满,野心家便乘机而起,要篡夺司马氏的帝位。因为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依赖世族和方镇的支持以稳定局势,这使得不少实力派士族意图叛变,夺取政权。“王敦之乱”,“桓温谋反”,“桓玄之乱”都是如此。但最终还是那些强大士族为了保护帝室,推翻野心家,使势力又趋于平衡。东晋朝大部分时间,本质上无非是这个主要矛盾在反复表现。

本文作者:赤手空拳向前走(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533051333227367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东晋   晋元帝   桓温   西晋   谢安   黄河   谢玄   荆州   祖逖   五胡十六国   匈奴   褚裒   襄阳   河南   羌族   山东   姚襄   晋废帝   四川   慕容垂   晋孝武帝   这就是河南   庾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