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信息网-351030资讯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本报记者采写的《“最美老外”13年帮助千名山西孤残儿童》悲催大学生唱神曲获奖,奖金5000元!|约翰|晓华|慈善

网络整理 2017-08-01 最新信息

7月20日,三晋都市报报道的《“最美老外”13年帮助千名山西孤残儿童》,参加了由本报联合阿里巴巴及全国百家媒体发起的公益平台——天天正能量第201期常规评奖。经过全国评委和网友为期三天的投票和点赞,获得全国二等奖。

报道发出后,立即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的人甚至直言,约翰的事迹值得提倡,他身上的正能量正在全国迅速传播,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

“天天正能量”项目由阿里公益倡议发起,旨在通过发掘、传播和奖励社会上的正能量人物或事件,推崇人性真善美,弘扬社会正能量。

项目充分利用互联网及传统媒体资源优势,发动全国网友参与互动,同时邀请了一批全国知名媒体单位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对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正能量事件,进行推送、传播和评选。每周评选出的获奖正能量故事,将根据所得票数多少,分别获得由“天天正能量”项目组颁发的正能量奖金。

评选细则及入围标准

评选细则:

频率:每周一次;如遇重大节假日,将酌情延后一周。        

数量:根据每周候选正能量的数量及评委的最终投票结果,评选出若干奖项。如遇社会影响特别重大的事件,将酌情追加评选出一个特别奖。

额度:每期大奖及特别奖,奖金额度为1到10万;小奖奖金额度为1000至1万元。

评委:“天天正能量”项目组邀请全国各大媒体代表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评审团。

流程:“天天正能量”项目组将根据每期候选正能量的数量,从评委团中请出若干人作为当期评委。由当期评委对候选正能量故事进行投票(可弃权),根据最终得票数量多少,评选出不同奖项(如出现多个候选故事票数相同,则根据网友的支持率决定获奖故事。)

入围标准:

真实性:所有入围正能量故事须真实发生,涉及的事件须可求证,涉及的核心人物须真实存在并可以找到;

时效性:所有入围正能量故事中涉及的事件须在近期发生(或发现),或长期发生并持续到近期;

公益性:所有入围正能量故事须能够引人向善、向上,能够体现出人性中善的一面、社会中美好的一面。

中国人有句古话“日久见人心”,这句话用在美国留学生约翰身上再恰当不过。

我第一次采访约翰先生是在2005年的3月,当时,约翰先生到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为生活在这里的孤残儿童提供帮助。时任院长耿开文先生到报社接我去福利院采访。

路上,他给我讲起和约翰先生的合作过程,我当时被约翰先生的这种“爱无国界”的质朴善良所感动,很快完成了一篇消息,也就是后来获得山西好新闻奖的作品《一碗米线与80万元善款》。后来,得知约翰先生对孤残儿童的救助方式越来越丰富,还在太原市平阳路附近的育翠苑小区成立了“儿童之家”,由专业的护理人员精心养护、教育手术治疗后的孩子们,直到康复再送回福利院,然后进行家庭寄养或国内外收养等。

只因为约翰先生认为“所有的生命都应该被尊重,哪怕他是残疾的新生儿。”我多次去那里采访,每次都被深深震撼。

今年6月份,华侨小水滴基金会负责人要来太原古交市考察,计划把一个救助项目放在这里,惠及周边的贫困家庭的重病儿童。我去采访时,无意中得知这个华侨小水滴基金会的负责人鲁鲁,就是约翰先生培养起来的接班人。从她那里得知约翰先生即将于今年7月离开中国,回到他的家乡美国工作定居。落叶归根。尽管大家都很不舍,但也只有地祝福这位老外及他善良的一家人。

我感慨万分:约翰,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老外,用13年的无私救助,托起了中国千名孤残儿童的生命之旅。即使用大篇幅去讴歌他,记录下他为中国尤其是山西太原的孤残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不为过。于是,就有了你们看到的人物通讯《“最美老外”约翰:13年帮助千名山西孤残儿童》。

记者采访随感

让我们来看看这篇精彩的报道吧

上世纪90年代,由同名报告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孤儿泪》,让孤儿这个群体的困苦无奈形象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孤儿的生活现状,寄养乳母的无私付出,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其中,也包括一位从大洋彼岸到中国留学的美国小伙子。

耿开文先生和约翰先生

“所有的生命都应该被尊重,哪怕他是残疾的新生儿。”美国小伙子有着无国界的善良和仁爱之心。在他13年千方百计的努力下,我省(以太原市为主)有近千名生活在机构的孤残儿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资助,他们或通过手术实现了康复;或被国际爱心家庭收养;或居住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他就是美国小花慈善基金会驻中国负责人约翰先生。最近他要回到他的祖国了,曾经受助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送给他一个当下最时髦的称号“最美老外”。

这个“中国通”资助要求被质疑

约翰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和很多喜欢中国历史文化的美国人一样,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喜爱有加。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不远万里从家乡来到山西大学研读中国历史。

其间,与同样在山西大学读研的美国女孩结为秦晋之好。毕业后,两位志同道合的“老外”,共同选择了留在中国,一边做外教,一边在工作之余当起义工,业余时间去当地的福利院看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004年4月,“英国关爱儿童基金会”在北京一家酒店举办培训会。得知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时任院长耿开文和他的同事也在参加这个会议,约翰特意在会议间隙,找到耿开文先生表达了他想资助该院孤残儿童的心愿。

眼前的这位老外中等身材,棕色头发,体型偏胖,和蔼,很爱笑,平易近人且幽默风趣。更令耿开文惊讶的是,他竟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会讲中国笑话,还会使用筷子吃饭,简直就是一个“中国通”。

“当时约翰先生诚恳的态度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但他的特殊身份却让我有几分顾虑,只是彼此留了电话。没想到过了不到两个月,约翰先生便只身一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太原跟我详细介绍他的身份以及资助的想法,随后我也专程前往北京约翰先生的工作地进行了考察。”

约翰所在的慈善组织规范健全。他最初提出的与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的合作模式是把需要医治的孩子送往北京,康复后接回福利院。而此时其他福利院生病的孩子有的已经得到了这家慈善组织的医治和护理。“我深知当时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条件还相对落后,很多生病的小孩因为资金紧缺而耽误救治,而约翰先生的这种资助形式不仅新颖而且及时,会给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提供全新的救助和更大的帮助,因此打消了我初时对他身份的顾虑,决定和他合作。”耿开文说。

一碗3元米线“搞定”资助协议

2005年春天,约翰先生代表美国关爱基金会,来太原和耿开文先生商谈关于对孤残儿童救助的合作事宜,聊完后约翰先生连夜就要赶回北京。

去机场的路上耿开文提议带约翰先生吃顿晚饭再走,刚巧路过一家过桥米线店,当时耿开文考虑到时间紧加之福利院费用也紧,他便征得约翰先生的同意后带约翰吃了一碗3元钱的米线。

约翰非但没有嫌简单,反而是被耿开文的务实节俭态度打动,当即便决定与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签订资助协议。也就是从那时起,约翰开始救助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从人力、资金、技术上帮助福利院解决各种困难。

考虑到手术后的孤残儿童需要专业的护理,约翰先生又在太原育翠苑小区成立了“儿童之家”,为孩子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所有医治完的孩子全部送回太原儿童之家,由专业的护理人员精心养护、教育,直到康复再送回福利院,然后进行家庭寄养或国内外收养等。最终让孩子们回归了家庭,实现永久性安置的目标。

党晓华,1992年10月7日出生的漂亮女孩。不幸的是,由于先天身患脊柱侧弯,在国内手术费高,难度大,风险高。很小的时候就被“宣判”:随着身体发育,内脏将不断地被挤压直至损坏,活不过十八岁。虽然晓华非常聪明懂事,但残酷现实让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自卑、封闭,性格极其内向。约翰得知晓华的情况后,积极联系美国最好的医疗机构,并派专人带晓华赴美国进行手术治疗,承担了高达40余万元的手术费用。联系了美国的临时照料家庭照顾晓华,并在她十四岁将满前(收养儿童年龄上限为十四岁),被美国家庭成功收养。这一爱无国界、大爱无疆的善举,在我省福利院系统广泛流传,成为佳话。

一年半后,约翰带着党晓华回访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这时的党晓华与一年半前判若两人。坐在轮椅上还在康复期的她变得开朗大方,满脸洋溢着幸福,英语讲得非常流利。

经过两年多的合作,约翰和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的合作模式也逐渐深入。他还帮助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募集到一笔80万元的爱心款,用于改善福利院儿童的生活条件,为孤儿们创造更合理舒适的生活、娱乐、康复场所,甚至帮助49名残疾儿童解决了上户口难的大问题。

一碗米线何以打动约翰?原来,是因为约翰的一次经历。 

那次,约翰带着40万元想要资助某一县城,当地政府为了迎接他特意安排陪同人员几十人,并准备了3000元一桌的高档饭菜。这让他很不自在,觉得这种铺张浪费的作风很难把他资助的经费真正用到孤儿们的身上,于是放弃了资助。“当耿先生带我吃了三块钱一碗的米线后,我坚定地认为耿先生一定会把我资助的经费全部用到孤儿们的身上,从而真正改善孩子们的生活。”

约翰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士,他的妻子也一样富有爱心,她专门针对咱们中国孩子的特点发明了一款名为“尿兜儿”的物品,经过试验很好用,并做推广。

爱的接力棒继续“老外”的业余爱好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至今,约翰所在的美国小花慈善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先后对太原的上千名孤残儿童实施了救助,其中仅手术治疗的儿童就达数百名。约翰的善心善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美好与温暖,令很多人一生难忘。

鲁鲁,原美国小花慈善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现为中国华侨小水滴新生基金的负责人。从2006年她受聘于美国小花慈善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工作,在约翰的鼓励下,创办中国华侨小水滴新生基金,她见证了一位老外为中国慈善事业的用心付出。

十余年的时间不算长,但她每每想起11年前,她参加面试时,这个老外用流利的中文介绍他自己“我叫‘老外’,帮助孤残儿童是我的业余爱好”的情形。

“因为这个业余爱好,他和他妻子从1995年开始在几个地方开展帮助孤残儿童的业余爱好至今。在他们的努力下,几千个小生命得到更好的护理,及时的医疗救治,成功闯过生死关,幸存下来。有的孩子长大,从学校毕业,自力更生。有的孩子被收养,过上有爸爸妈妈的幸福生活。他用多半生的生命,为中国的慈善氛围的形成树立了一个榜样。他们还培养了一支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慈善团队,如今这支团队已接过约翰爱的接力棒,努力将爱向全中国播洒。我为这个‘老外’多年如一日从未间断的爱之旅点赞。”说话时,鲁鲁眼角悄悄泛起了泪花。

二十多年转瞬即逝。而今约翰先生也已是6个孩子的父亲。知天命年纪的他渴望叶落归根,举家回迁美国家乡,归期在今年的7月。和他结下友谊的耿开文、鲁鲁得知后有很多的不舍,他们希望通过延续约翰的“业余爱好”,为折翼天使托起梦想的翅膀努力,实现约翰的心愿。

带着这种夙愿,鲁鲁今年多次带着项目来到太原,考察华侨小水滴基金项目在古交等地的落地实施细节。如果该项目能在古交落地,不仅孤残儿童、患重病的贫困家庭儿童可以免受来回奔波治疗之苦,也能帮助偏远地区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医疗、护理水准的队伍。

“我们希望能把约翰的这种大爱精神传承下去,愿中国这片土地不再有新生命因疾病而被抛弃。”鲁鲁和她的团队为此而努力着。

往期精彩:

正能量爆棚!山西骄子获“八一勋章”英模,大大大大为他颁授证书

7岁女孩脖子上抹花露水,头可能永远抬不起来了!只因碰到了……

厉害了!国家级文件发布,山西这7个地方的人身价可能要暴涨!

2元一根的烤肠,里面是什么肉?看完我的下巴掉下来

来源: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三晋都市报 文秀为

编辑:延晋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晋都市报”】

Tags:约翰   晓华   慈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