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信息网-351030资讯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年轻就要对味伴奏乡宁:厘清4万群众脱贫“明白账”

网络整理 2017-07-20 本地信息
(原标题:乡宁:厘清4万群众脱贫“明白账”)

  仲夏午后,在临汾市乡宁县双鹤乡张元村,65岁的崔福顺坐在炕上,请前来看望他的双鹤乡党委大大陈孟发帮他理一理家里的“糊涂账”。  崔福顺是双鹤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今年县里脱贫的“重点户”。眼见着要脱贫了,崔福顺却有点儿懵:县里的各种补贴一笔接着一笔,银行卡每个月都多一些钱,他却不清楚这钱是哪儿来的。  陈孟发帮着崔福顺一起算了起来:家里的牛去年下了小牛,卖牛得的5000多元钱略有盈余;参加县里的“股加贷”,家里3口人每年分红近1200元;县里给6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100元;入股村里的养鸡场,有近3000元的分红。粗粗算下来,到卡上的钱大概也有七八千元了!  厘清这笔“糊涂账”,崔福顺笑了,顺手抓起炕上装银行卡的小包儿,紧紧捏在手里。  乡宁县有贫困村3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1506户40110人。2016年,该县有13个贫困村4274户贫困户14727人脱贫。今年年底,全县将实现脱贫“摘帽”。  贯彻落实临汾市委“345”发展战略和市政府“1234”工作思路,乡宁县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民生工程,确立了“1369”总体工作思路,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扶贫干部一天一碰头,建立全县精准扶贫动态数据管理系统,打造特色产业,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县乡村三级干部合力攻坚,厘清了一本本崔福顺这样的贫困户家庭的“糊涂账”,建立起了乡宁县脱贫攻坚的“明白账”。

住进新房,再也不怕下雨了

  在尉庄乡仁义村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一场雷雨过后,新房的倩影倒映在草地上的雨水里。  “新房好!住进新房就不怕一下雨房就塌了!”路过的一位村民大声说。  过去,仁义村的村民绕山而居、“赶”路建房,暴雨过后,房屋移位、坍塌时有发生。2016年起,乡宁县对该村实施了易地搬迁扶贫,给村民吃了“定心丸”。经过地质专家勘验选址,仁义村在下凹地的沟壑建起了搬迁新村。  “家里的窑洞几十年了,可破了!一下雨,窑顶上就往下掉土块儿,上次还砸碎了家里的面盔(和面盆)。以前咱想搬家,没钱!现在村里盖起新房了,县上有补贴,搬个家出3000元就够了,大家都想着赶快搬哩!”仁义村村民冯宝娣告诉记者,在乡宁,3000元只够买1万块砖,盖房的地基钱都不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住上新房不再是梦。  确保实现年底全县脱贫攻坚的“硬任务”,乡宁县用上了易地搬迁扶贫的“硬手段”。  乡宁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有这样几种模式:在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点建设中心新村整体搬迁安置,实现就地城镇化,西交口乡见子沟村、尉庄乡店淹村就采用这种模式;庄乡张家塔村、曲子村等,采取了跨村委、跨乡镇搬迁安置;对于临近县城的村镇,如尉庄乡南障村、昌宁镇南阁村等,则采取城镇化搬迁安置,同时引导有一定经济头脑或务工技能的群众进入城镇工作;依托旅游资源,关王庙乡武家河村10户45人安置在了云丘山景区附近;一部分不愿接受集中安置的群众,则以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方式实行自主搬迁安置,由县里给予货币化补助。2016年,乡宁县通过以上模式,共建设15个搬迁安置点,实现安置贫困户672户2500人。  为解决异地搬迁后群众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的问题,乡宁县对安置点实行了一次性规划布局,444公里村组道路建设、242万平方米街巷硬化、344处安全饮水工程、89个乡村卫生室等同步建设到位,解决了搬迁以后的各种生活服务问题。  让贫困户明明白白搬新家,高高兴兴住新房,乡宁县确定了搬迁时间表,挂图作战,并对搬迁实行台账管理,督查、通报、统计一样不少,让扶贫搬迁有“账”可查、有“据”可立。  政策到位、措施明确、目标精准,贫困户们拿着搬迁补助,开心地住进了新房。  “县上政策好,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搞一刀切,村民们就愿意搬、想搬。搬迁之后,生活方便了,最重要的是不用再担心房子会塌,汛期也不用着急返村护房,出去打工也踏实了,真正做到了安居乐业!”尉庄乡党委大大史怀荣说。

产业做支撑,开辟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

  搬新房,打工忙。  尉庄乡山水村村民杨义峰今年也搬了新房,作为贫困户,他家每年的收入仅有几千元。搞个啥产业能“挣钱”?杨义峰想不清楚。  同样的问题,山水村支书冯志宏曾经也想不明白,直到发现了油用牡丹种植产业。  油用牡丹是近年来新兴的油料作物,因其产量高、耐寒耐旱、好管护,成为不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油用牡丹的花籽可榨油,每亩牡丹花籽产量达上万斤,以每斤牡丹籽市场价20元计算,每亩花籽可收入20万元。油用牡丹浑身是宝,花瓣、花蕊、根等都能利用,全部利用后,一株牡丹可产生100多元的收益,每亩地最多能栽植3000株牡丹,算下来每亩油用牡丹仅种植收入也能达到30万元。  明白了这个产业能致富,2013年,冯志宏带着一些村民赴陕西、山东等地考察,自己出钱买了牡丹苗回来,发给村民试种。  “那时谁都不相信牡丹能挣钱,咱从来没见过这个东西,咋能种出来呢?志宏买回来苗,免费发给大家,可白给也没人种。最后我们几个人就在自家地里试种。没想到,长得非常好!”杨义峰说。  杨义峰家的56亩地,30多亩都种了油用牡丹,成活率达到80%,2018年就能收籽了,这期间投入的成本不过几百元。  而作为该产业的发起者,冯志宏今年就能尝到“甜头”。“我种的100亩牡丹,今年预计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下一个目标是希望县里能多给我们一些政策,帮助我们扩大种植面积,一起致富!”  两年间,在冯志宏等人的影响带动下,山水村发展起了2500余亩油用牡丹种,2019年将全部产生收益。  特色产业,是乡宁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乡宁县先后出台《乡宁县一村一品一主体实施意见》、《乡宁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项目县财政补助实施办法》等,推出生猪养殖、油用牡丹种植等14个农林牧特色产业,并给予补助最高8000元的补助,惠及贫困户1700余户。  在乡宁县另一处脱贫攻坚产业示范点——山西中和金源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靳金奎告诉记者,2015年,在县里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下,他建起了羊场,以“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合作方式,提供优种种羔羊给周边村镇农户代养,开展特色产业扶贫。农户代养只需交纳4000元押金,一只羊每天的养殖成本约1.7元,180天出栏体重达到120斤以上,公司回收收购价为8000元,每只羊纯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已帮扶贫困户35户,贫困人口92人。  建设38个村级光伏发电站,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76户2540人脱贫;启动2.3万亩生态造林工程,吸纳431户贫困户1529人脱贫;依托云丘山、戎子酒庄发展旅游产业和劳务输出,170名贫困人口脱贫……让贫困户明明白白搞产业,清清楚楚挣大钱,乡宁县切实落实“五个一批”,公开各项扶贫政策,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数千名贫困户像杨义峰一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

金融扶贫“钱生钱”,企业农户实现双赢

  “我们老两口儿身体不好,家里的收入主要是靠县上的各种补贴。以前就是低保啥的,去年参加了股加贷,每人每年分红有300多元,今年又入股了村里的养牛场,听人家说场子弄好以后每年又能多个几千元,挺高兴的!”  崔福顺的邻居姚果果大姐,今年64岁,身体不好,家里还有生病的老伴儿,每花一分钱都要掰着手指头算清楚。县里的脱贫政策,每一项几乎都能落实到她这里。  姚大姐说的“股加贷”,是乡宁县2016年起联合县农商行推出的金融扶贫新政。该县将2500余万元财政结余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到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名下,每人年可分红391元,受益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  “参加股加贷,不用出本金,也不用承担风险,还能享受分红,既减轻了贫困户的负担,又盘活了企业经济,实现了企业和贫困户的双赢。”光华镇党委大大李宝堂说。2016年,光华镇18个村委408户148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股加贷”受益。  “股加贷”只是乡宁县推行金融扶贫的一个方面。  2017年,该县整合统筹9类83项涉农资金1.07亿元,开展金融扶贫支持,并定期公布各类资金流向,实现了金融扶贫精准到户,款项使用清楚明白。通过金融精准扶贫,截至6月,该县累计有7163户贫困户受益。  易地搬迁打基础,产业扶贫作支撑,金融扶贫来催化。经过全县上下多年的努力,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乡宁县适龄儿童入园率为9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全省平均水平为90%和97%;该县新农合参合率98.85%,超过全省98.8%的平均水平;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动力电比率达到100%,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达100%,行政村卫生室达标率为92%,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为80%。多项指标显示,该县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距离全县摘掉贫困的“帽子”越来越近。  “咱这两年的日子,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像神仙一样!县里的好政策多,咱的收入一天比一天高,对脱贫非常有信心!接下来还是要靠自己努力真干,这样才能把日子真的过好,对得起县里给咱的好政策!”  在山水村采访时,前来给牡丹地除草的贫困户冯全发对记者说,过去他住在山上,外面下雨里面漏、出趟远门都发愁,如今搬到路边的新村,种牡丹脱贫致富、打工挣钱不再难,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儿。  算清脱贫“明白账”,把扶贫工作做成民生工作,乡宁县找到了脱贫新路,4万贫困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日可待!本报记者畅雪

(原标题:乡宁:厘清4万群众脱贫“明白账”)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