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信息网-351030资讯信息网

首页 > 同城信息 / 正文

明朝13代蜀王坐镇四川267年 宗室遭张献忠追杀(鸡肉蘑菇图)

网络整理 2017-03-25 同城信息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稳固江山,结合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继周朝、西汉、东晋后,在中国历史上第四次建立分封建藩制度,3次分封诸子为王,镇守全国各地,并与明朝相始终。

其中,四川作为要塞之地,有“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的战略地位,朱元璋更是非常重视。他把与自己事业上的“贵人”郭子兴的女儿郭惠妃生的第十一子朱椿,分封到了四川为蜀王。

洪武23年(1390),朱椿到成都正式就位。此后,蜀王家族坐镇四川267年,延续了 10 世 13王。张献忠攻占成都后,对蜀王宗室展开灭绝性的追杀。蜀王宗室及家人数万人,都被杀死,甚至连姓朱的,好多人也未能幸免。

朱元璋为23个儿子的世系

确定字辈

朱元璋不仅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还抓家庭教育,以确保老朱家的天下千秋万代。其中,他为儿子们确立的字辈,堪称中国姓氏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朱元璋是个“多产”的皇帝,一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26个儿子中,除第九子朱杞和第二十六子朱楠早夭,第八子朱梓因涉及明初四血案之一的丞相胡惟庸案而自焚绝后外,其余23个儿子,都得以封王。

朱元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深知取一个好名字的重要性。他给23个儿子和侄孙(侄子朱文正之子)靖江王朱守谦的子孙后代,制定了繁琐的取名规则。

所有子孙的名字都是双名,除姓为第一个字外,第二个字是辈分,第三个字按五行相生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木火土金水”作为偏旁或组成部分取名,依次循环。所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朱元璋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他给23个儿子拟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往下起名字。

20字的字辈,即使按20岁为一辈,也够用至少400年了。只是,明朝只存在了276年,很多藩王的字辈只用了10个字左右。蜀王一系只用到了第九个字。

被封为蜀王的第十一子朱椿,朱元璋为他的子孙拟定的字辈是:“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第四子燕王朱棣家的字辈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是困惑的。这主要体现在朱元璋制定的子孙后代名字中的第三个字上。“木火土金水”只够用5代人,到第六代人时,就要与五世祖都用一个偏旁。

以燕王朱棣家族为例,名字传承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瞧瞧,朱祐樘的“樘”字,就与朱棣的“棣”都是“木”字旁。

朱元璋拟定各大子孙字辈时,没有从自身实际考虑长远。他都生了26个儿子,偏偏就没有预见后世子孙也和他一样“多产”。

朱元璋的第三子晋王朱棡的家族香火就很旺盛。弘治5年(1492),山西巡抚杨澄筹给朝廷汇报说,到这年的8月,晋王府的庆城王朱钟镒,有子女94人,孙子孙女163人。

老朱家后代人口越往后,越呈爆炸式增长。一份统计数据表明,正德、嘉靖年间,老朱家的宗室人口有2万多,明末就达到10万人左右,还不包括此前已经去世的各级先辈们。

这直接导致了老朱家后人取名的大难题。生个儿子是喜事,但取名却是难事。必须得按太祖皇帝制定的取名规则,不像现代人取名,老祖宗的字辈甩到一边去,想给儿子取啥名就取啥名。

而且,按五行原则取的名,还不能跟5代以前的祖宗的字相同,那可是大忌讳。怎么办?朱元璋规定,宗室成员取名统一由宗人府(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取名,这难不倒宗人府的高手们:啥字生僻就取啥字为名呗。

于是,我们看到,各种以“木火土金水”为偏旁的字,被翻出来取名。甚至生造出一些字来,反正那时都是手写字,不存在电脑打不出来的问题。即使要印刷,那也简单,刻一个字模就是了。

老朱家后代的生僻名字出现在明朝宗室族谱中,传到现在,不仅让我们认识了那些字,增长了知识,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清朝编撰的《康熙字典》收录的汉字。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总结发现,老朱家后代取名的生僻字,很多被应用到了近代的生物、化学翻译中。

大家熟知的《元素周期表》,是清末的化学家们翻译的,里面那些元素字大都很生僻,诸如钯、铈、镧、钋、铍、镉、铕等,都能在老朱家宗室名字中找到出处。

有人开玩笑地说,朱元璋不但统一了中国,还搞定了《元素周期表》,对化学科教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保江山让子弟镇守各方

封儿为王

朱元璋从元末群雄中脱颖而出,覆灭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要保证老朱家的江山永固,得想一个万全之策才行。

他最终选择了分封制,即宗藩制度:把儿子们封为王,派往各地,让他们“控要害,以分制海内”。

在明朝之前,中国出现分封制的朝代有周朝、汉朝和西晋,朱元璋为何要启用分封制呢?

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主要有4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出于稳固北部边防的考虑。明初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离北部边塞很远,而且北部边境线拉得很长。元顺帝虽然逃到了北部大漠,但其军事实力仍很强大,“元亡而实未亡也。”朱元璋认为,“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

第二个原因,朱元璋对手下的功臣武将不放心。历史上,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以及元末军阀拥军割据造成诸多国家内乱;明朝建立后,许多功臣、贵族出现不法行为。所以,朱元璋觉得,只有依靠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子弟,才能放心。

第三个原因,在朱元璋之前的历朝开国皇帝中,只有汉高祖刘邦与他极其相似。朱元璋曾经感慨地说,这个世界身居高位的,还有谁能比我出身寒微?我简直是寒微到了极致啊!他经常以刘邦作为榜样,效法刘邦。而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子弟。

第四个原因,朱元璋善于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认为只有分封制,才是保证老朱家江山永固的最好方法。他曾在多个场合说:“朕封诸子,颇殊古道。”历史上那些采取分封制的朝代中,周朝“行之而久远”,秦朝废除了,导致“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

当然,朱元璋也看到了历史上出现宗室叛乱导致王朝败亡的情况,但他觉得这不是问题,主要是看执政者如何正确处理宗室问题。

处理好了,宗藩就能“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他对自己和后代子孙充满信心。退一万步说,即使宗藩作乱换人当皇帝,天下还是老朱家的,不是外人的。后来的历史证明,朱元璋果然没想错。

既然啥都考虑周到了,那就开干吧!

洪武2年(1369),朱元璋还没收复四川,四川还处于明昇的大夏政权统治中时,朱元璋定下了封建诸王的制度:“择名城大都,豫王诸子,待其壮,遣就藩服,用以外卫边陲,内资夹辅。”

第二年,朱元璋正式施行分封制:第一批封了包括老四朱棣在内的9个儿子和一个从孙为王,其中包括镇守西安的秦王朱樉、镇守太原的晋王朱棡和镇守北京的燕王朱棣等。

分封后,这些藩王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干得很不错,给了朱元璋极大的信心。

8年后的洪武11年(1378),朱元璋第二次分封了6个儿子为王: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十二子朱柏为湘王,十三子朱桂为豫王,十四子朱楧为汉王,十五子朱植为卫王,改封五子吴王朱橚为周王。

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分封,是在洪武24年(1391),封了10个王子。

就这样,朱元璋前后一共封了25个藩王,分别镇守全国各地。

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朱椿的母亲郭惠妃,是朱元璋的“贵人”郭子兴的女儿。

朱椿受封为蜀王那年,才7岁。

蜀王一共有10世13王

延续267年

穷孩子出身的朱元璋,鉴于早年的贫寒与苦难,不忍心让子孙后代再受罪,对藩王的后代,以及后代的后代,从制度上给予了“衣食无忧”的保障。

藩王的儿子中,嫡长子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承袭王位;藩王的其他儿子,封为郡王,每个郡王的嫡长子为郡王世子,承袭爵位;郡王的其他儿子为镇国将军,孙子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四世孙为镇国中尉,五世孙为辅国中尉,六世以下都是奉国中尉。中尉的嫡长子承袭爵位,其余儿子称为宗室。

一句话,生在老朱家的人,都不会被亏待。而且“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多么有爱的一大家人。

话说朱椿受封为蜀王后,并没有立即到成都,因为那时朱元璋还没给他修建蜀王府。洪武18年(1385),朱椿受命驻守朱元璋老家凤阳。洪武23年(1390),朱椿到成都正式就位。

永乐21年(1423),53岁的朱椿去世,谥号“献”,史称蜀献王,为蜀王府的第一代藩王。

朱椿有6个儿子,嫡长子朱悦熑,按说朱椿去世后就该他继承蜀王位子。没想到他的命运与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一样,还没等到继承位子的那一天就死了。

朱椿向他老爸学习,把嫡长孙、朱悦熑的大儿子朱友堉作为王位的继承人。朱友堉只活了26岁,在位7年就死了,谥号“靖”,即蜀靖王。问题来了:朱友堉没有子嗣,谁来当蜀王?

他的弟弟、罗江王朱友壎做蜀王。万万没想到,朱友壎才干了2年,因患风疾而死,也只活了26岁,谥号“僖”,即蜀僖王。朱友壎也没有子嗣,朱椿嫡长子朱悦熑这一系绝嗣了。

蜀王位子,转到了朱椿的第五子朱悦 手里。朱悦 死后,谥号“和”,即蜀和王。

蜀和王的嫡长子朱友垓即位,死后谥号“定”,即蜀定王。朱友垓的嫡长子朱申鈘即位后,命也短,24岁就死了,谥号“怀”,即蜀怀王。

朱申鈘没有子嗣,蜀王由他的三弟通江王朱申鑿继任。朱申鑿博览群书,通古博今,号称贤王,在位22年,活了35岁,谥号“惠”,即蜀惠王。

第八代蜀王是朱申鑿的嫡长子朱宾瀚,谥号“昭”,即蜀昭王。朱宾瀚的嫡长子朱让栩继位,很有贤名,活了48岁,谥号“成”,即蜀成王。

朱让栩的三子朱承爚继位,勤政爱民,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活了34岁,谥号“康”,即蜀康王。朱承爚的庶长子朱宣圻继位,但只在位一年就死了,谥号“端”,即蜀端王。

第12代蜀王是朱宣圻的嫡长子朱奉铨,在位时间最短,一年不到就死了,谥号“恭”,即蜀恭王。

这时,已经是万历43年(1615)了。蜀王位子传到了最后一位蜀王、朱奉铨的嫡长子朱至澍手里。朱至澍干了27年,崇祯17年(1644),张献忠攻占成都,围攻蜀王府,朱至澍与妃嫔、宫女等投井自杀。

明朝13代蜀王世系,至此结束。蜀王一共10世13王,延续了267年。

张献忠攻占成都后

追杀蜀王宗室

朱椿的6个儿子中,嫡长子朱悦熑一系继承王位,老二朱悦爠被封为华阳郡王(简称华阳王,下同),第三子朱悦燇为崇宁王,第四子朱悦炘为崇庆王,第五子朱悦 为保宁王,第六子朱悦烯为永川王。第五子朱悦

后来继承了蜀王爵位。

《明史·诸侯世表》记载,被赐封的蜀藩郡王有多支。整理后,大致可分为几大系统:

一是蜀献王朱椿的直系后裔中,被封在四川的郡王有崇宁王、崇庆王和永川王3支,华阳王因争夺蜀王嗣位而被封到了省外(湖南澧州)。

二是承袭蜀王爵位的郡王有罗江王、保宁王、通江王3支。

三是旁支郡王,有黔江王、内江(微博)王、德阳(微博)王、石泉王、汶川(微博)王、庆符王、南川王、江安王、新宁王、东乡王、隆昌(微博)王、富顺王、太平王13支。

以上3个系统的郡王,没有封地,只有食邑。他们没有到食邑就居,而是都居住在成都。他们的府第紧邻蜀王府,其中内江王府在体仁门东,即今成都市区内姜街,原名内江街;德阳王府在广智门西,石泉、南川、庆符王府在广智门外,南川王府在体仁门左。

此外,还有一支叫寿王的藩王,是从外省迁入四川的,被安置在保宁府(今阆中(微博)市)。寿王是成化帝的第八子朱祐榰,最初被封在江西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修建府第。当地官员以当地条件“不堪为言”为由婉拒,朝廷改在保宁府建造府第。正德元年(1505),寿王又改到德安(今江西德安县)就藩。

张献忠攻占成都后,对蜀王宗室下达了追杀令:“凡王府室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蜀王宗室及家人数万人,都被杀死。那些躲藏到深山老林的,也都被追杀。连姓朱的其他人,好多都未能幸免。

富顺王的次子、镇国将军朱平檙,逃到荥经,被残明将领曹勋等人拥戴为盟主,称蜀王,打出蜀王府的旗帜,与张献忠对抗。后来失败,朱平檙不知去向。

可以说,经张献忠捕杀后,蜀王一系的宗室成员,基本上从地球上消失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Tags:明朝13代蜀王坐镇四川267年 宗室遭张献忠追杀(图)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